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记者问。
当前,由于土壤退化、连作障碍、化肥农药依赖高、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作物产能的持续提升。2025年3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旱作区中低产田土壤健康养护与产能提升协同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组在京启动“百县万顷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行动”。该项目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计划两年内在全国100个县打造1万公顷示范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新路径!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总农艺师郑戈致辞
启动仪式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总农艺师郑戈致辞,强调“要聚焦技术突破,打造绿色增产样板;要把执行环节做扎实,构建多方协同的监测反馈网络;要以县域为支点,筑牢示范根基,以百县万顷为原点,持续扩大影响范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姚宗路致辞表示,此次“百县万顷”行动发起是将科研成果向田间地头转化的全新尝试,将项目组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的投入到田间地头,让前沿技术在全国得到快速应用,接受广大用户的实际效果检验,让好的技术产品真正用得上、留得下。
项目课题组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介绍行动发起背景、行动目标与实施计划:项目组将提供活菌供应、技术指导、经验总结,指导县域农技推广中心进行菌剂施用和数据监测,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活菌应用技术体系。
首批合作县/区代表—山西寿阳县副县长李志刚、山东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温新勇与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签署合作书。
”百县万顷“行动启动仪式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农业信息网、新京报、农业行业观察的广泛报道。
01.
技术颠覆,成本更低
微生物技术是破解土壤退化与产能瓶颈的关键一环,本次行动将突破传统微生物菌剂生产模式,依托“功能菌株-现场发酵-活菌现用”技术,省去中间环节,菌剂现制现用,活性更高、效果更优。
“四良”协同,增产增收
02.
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发展,通过功能菌株(如复合芽孢杆菌、哈茨木霉、白僵菌等)定向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预防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助力单产提升。
03.
多方联动,全程护航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项目组科研单位提供功能菌株资源和技术指导,绿氮生物开展菌剂现场发酵与配送服务,县域农技中心负责监督施用及数据跟踪,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网络。
✅报名条件:县域需具备一定农业基础、组织能力及区域代表性(不限作物、不限南北方)
✅ 实施步骤:
即日起至4月中旬:开放申请,提交县域农业概况及合作意向,评审确定首年合作县。
4-10月:绿氮生物提供微生物菌剂发酵及配送,县域农技推广中心监督施用并采集数据。
10月:评估示范田效果,总结推广经验,为次年扩大覆盖奠定基础。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诚邀全国县域携手,以科技之力激活耕地潜能,促进绿色防控与作物单产提升,参与县将获得:
优先技术支持:项目组根据合作县域的土壤环境及作物特征,指导作物生育期的微生物菌剂施用方案。
免费资源提供:免费提供功能菌株现场发酵的鲜活菌剂,并指导示范田的数据监测。
区域农业影响力提升:项目组将对入选县域的示范案例进行广泛推介及报道,助力合作县域农业影响力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旱作区中低产田土壤健康养护与产能提升协同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组
百县万顷土壤健康与单产提升示范行动
发起单位
牵头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参与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北京绿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